
《家庭问题》是一部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和家庭关系的影视作品。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钢铁厂,工段长杜师傅有两个儿子,大儿子福新已经在车间工作,成为一名熟练的钳工,而小儿子福民则刚刚从技术学校毕业,面临着即将步入社会的挑战。杜师傅希望儿子们能够成为工人阶级的接班人,因此在福民即将开始新生活时,他决定让福民到自己所在的车间工作,以此来锻炼他,让他更好地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。福民最初对劳动持有错误的看法,他认为工人辛苦且地位低下,甚至看不起自己的父亲。这种观念在他看到父亲送的新帽子时达到了顶点,他嫌弃帽子太土气,担心会压坏自己的飞机头。杜师傅意识到,自己过去对福民的生活照顾过多,而在思想教育上有所放松。为了帮助福民克服这些缺点,杜师傅决定采取行动。他找到厂长李厂长,商讨让福民到车间工作,希望通过实际的劳动锻炼来提高福民的能力。福民被安排到车间,由同车间的福新指导他学习敲榔头等基本技能。然而,福民的学习态度并不认真,他在敲打榔头时不小心敲疼了手,一气之下将榔头摔在地上,表示不愿再继续练习。杜师傅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批评,指出工人丢榔头就像战士丢武器一样,不能有逃避劳动的想法。福民带着失望和沮丧的心情回到家,向母亲倾诉了自己的不满。福民的母亲是一位经历过旧社会苦难的女性,她仍然保留着一些旧社会的观念。听到厂里要让儿子去当工人,她认为这不可思议,于是联合家中的长辈,试图说服杜师傅改变主意。然而,福民妈的劝说并未成功,反而激发了福民的逆反心理,他决定剃成平头,声称厂里无法容纳他,打算离家出走。福民的叛逆行为让杜师傅感到担忧,他担心儿子会因此受到伤害。为了平息福民的不满,杜师傅写下字条,让福民妈去找厂长李厂长沟通。福民妈来到李厂长家中,了解到厂长的女儿小玲主动要求到农村落户的消息。李厂长在谈话中表示,如果按照这种思路,孩子们可能会变得懒惰。此时,福民妈收到了女儿从外地寄来的“麦种”和信,信中母亲嘱咐她要在实际劳动中锻炼成一个有文化的新农民。福民妈看到这些,深感震撼和教育,她没有替儿子求情,而是带着深刻的感悟离开了李厂长家。福民虽然继续留在车间工作,但他内心深处总感觉自己无法施展才华。车间正在进行技术革新,研究双层地辊的设计图,这是展示自己能力的好机会。福民闭门造车,设计了一张不切实际的草图。在福新的帮助下,双层地辊的设计终于成功。但在试制过程中,缺少两个皮带盘,杜师傅命令福新和福民分头到废料堆里寻找。福民却将转炉车间的两个皮带盘拿来,这一行为被杜师傅严厉批评。这一系列的经历让福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,他开始在劳动中认真锻炼,虚心向他人学习。在大家的帮助下,他的思想逐渐转变,缺点也被改正。这部剧不仅展现了工人在劳动中的真实面貌,也探讨了家庭与事业传承的不同观念,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。
